信用是人類社會的基本行為規(guī)范之一,也是一種蘊含了社會心理選擇、倫理道德規(guī)范和經(jīng)濟履約能力的綜合性社會資源。社會信用體系的建構與完善對于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發(fā)展具有極其煊赫的意義。
作為儒家倫理的重要組成部分,信用或曰誠信可謂是中國的傳統(tǒng)美德。子曰:“民無信不立”、“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”;《孟子·離婁上》有言,“誠者,天之道也;思誠者,人之道也”;《墨子》更是明確曉諭,“誠信者,天下之結也?!焙敛豢鋸埖卣f,對于信用的倚重與尊敬,堪為古典中國最為閃亮和令今人無限追懷的一個部分。
中國歷史悠久的誠信傳統(tǒng)如何才能賡續(xù)下去,并在新的歷史時空中創(chuàng)造性地發(fā)展呢?當代中國必須給出一個答案。令人欣慰的是,國家層面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(guī)劃已上報國務院,近期將發(fā)布。根據(jù)規(guī)劃,以政務、商務、社會、司法等四大領域為主體的信用體系建設方案實現(xiàn)了社會信用的全面覆蓋。
無疑,作為一種頂層設計,國家層面的信用體系建設,將在某種無可比擬的意義上,促使“信用”這一規(guī)范或資源,更深更廣地嵌入中國急遽變化的宏觀社會結構??梢韵胂螅S著信用在社會框架中像“硬通貨”一樣崛起,中國經(jīng)濟社會的運轉成本或將大大降低,公民與各種法人組織追逐信用而行,社會將在平滑與和諧中力求善治。當然,目前這一切尚且只是美好想象,“信用中國”的升華之路才剛剛邁出第一步。
失信,是目前中國社會之一大公害。當公共權力與市場經(jīng)濟的半徑早已超越了脆弱的儒家信用傳統(tǒng)規(guī)訓的畛域,失信乃至無信,便逃出了潘多拉魔盒為禍四方。現(xiàn)實之下,誠實守信者常常寸步難行,背信棄義者往往風生水起。信用逆激勵乃至逆淘汰,像一臺高速運轉的絞肉機,夜以繼日地絞殺著中國通向現(xiàn)代“信用強國”的夢想與努力。
接續(xù)厚重的誠信傳統(tǒng),實現(xiàn)“信用立國”,中國必須在制度主義的道路上矢志不渝地前行。一套良好運行的信用制度體系,將使人們重拾對信用的尊重與敬慕,失信或無信體系下那種叢林法則所制造的野蠻與混亂,將會得到清理與修正。若有一天,信用制度體系在普遍的社會心理中,成為一道無形卻足夠強大的善與惡之間的圍墻,能夠自動約束人們作出道德和正義之舉,那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與社會,都將實現(xiàn)康德意義上自由與繁榮—因為自律而自由,也因為人人自省,而將社會推向繁榮之境。
如果再將眼光放得開闊一些,中國正處于由地區(qū)性大國向全球性大國轉化的過程之中,而其內(nèi)在信用體制與誠信力量的羸弱,卻正在構成一種掣肘性羈絆。無論在人際關系還是國際關系中,信用都是一種軟實力、一張通行證,并以此走入他人內(nèi)心或者走向廣闊的世界。一個缺乏信用體系支撐的國家,在國際交往中是缺乏說服力的,因此建構國家信用體系是中國迫在眉睫的戰(zhàn)略抉擇。
在中國構建國家信用體系的四個方面中,政務信用與司法信用,無疑承擔著基石性與榜樣性角色。有什么樣的政府就有什么樣的國民,政府之信重如泰山,一旦失信就是失之于天下,后果之嚴重無以復加;司法之信,乃是底線之信、正義之信,一旦失信,社會將因此而失去最后一根救命稻草。二者皆為國家之信,若國家信用有虧,則等于自毀長城,既不能取信于國民,又如何取信于世界?
最后,有必要提醒一句,不應讓某些強權機構壟斷對“信用”的闡釋權,要賦予公民解釋與辯駁權,否則“信用”就成為一種壓制,而不是善政。